|
7月22日,采風團走進山西博物院,兩岸媒體人圍拍商代晚期的鴞卣。(圖片來源:中國台灣網) |
中評社北京7月24日電/據中國台灣網報導,“看這背靠背的貓頭鷹造型,頭頂紋路竟像刻著現代符號‘666’!”當商代晚期的鴞卣在山西博物院展櫃中泛著幽綠光澤,台灣自媒體人劉建國瞬間被這件3000年前的青銅器攫住目光。他舉著手機貼近展櫃,鏡頭裡繁復的雷紋在燈光下流轉,“這簡直是古代版‘憤怒的小鳥’,商周工匠的幽默感正通過青銅器與我們隔空對話。”
7月22日至23日,"品游山西 尋根問祖"兩岸新媒體聯合采風團穿行於太原的歷史長廊。在博物院的青銅吉金與永祚寺凌霄雙塔間,台灣自媒體人的驚嘆與感悟,為這場尋根之旅注入了鮮活的文化共鳴。
午後熾烈的陽光為永祚寺明代磚塔鍍上金輝。台灣自媒體人樂導登臨塔頂時,斑駁的磚石在他指尖留下歷史的溫度。他在塔尖俯瞰太原城時感慨:“山西與台灣的地圖輪廓竟如孿生兄弟!”塔檐懸掛的銅鈴在風中叮當作響,仿佛應和著他的感慨:“雙塔像對守望的姐妹,站在這片土地,血脈深處的親切感自然湧動。”
“晉祠歷史非常悠久,能追溯到西周時期距今3000多年之前。關於晉祠最早的文字記載出自北魏時期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可見晉祠在1500年之前就已經很壯觀了。”解說員話音未落,采風團已在晉祠聖母殿前屏息凝神。八根北宋盤龍木柱上,蛟龍怒目騰空的姿態吸引采風團兩岸媒體人共同觸摸著千年未變的木紋肌理,回顧“比耶龍”的前世今生。殿內43尊宋代彩塑侍女像更令時光倒流——身著絳紅襦裙的捧印侍女眼波流轉,衣帶褶皺宛若被清風拂過,持巾少女微傾的身姿風姿綽約。
“以前我對於宋元明清等朝代瞭解比較多一些,今天的晉祠之旅讓我把春秋戰國的知識補齊了。在晉祠,你可以對從周朝開始的帝王古跡、匾額等等有全方位綜合瞭解。”台灣媒體人蔡淑娟強烈推薦晉祠,“對歷史感興趣的台灣同胞一定要來,你將會在歷史文化方面收穫頗豐,不虛此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