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庫匯聚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廈大專家:從催票率變化分析台灣大罷免結果
http://www.crntt.tw   2025-07-31 00:30:31
  中評社香港7月31日電(作者 王貞威、譚馨)對於24名藍營立委和新竹市長的罷免案全部失敗,各選區不同意罷免票數均高於同意罷免票數,出現25:0的藍白陣營完勝結果。這既是對賴清德一年多的全面檢驗,更是多數民眾投下了不信任票,也是賴清德執政以來的重大政治危機。從催票率角度具體分析相關結果可以發現更多的現象,值得進一步思考。

  催票率概念島內學者陸陸續續在使用,使用這一概念的學術文獻和評論性文章呈上升趨勢。較早使用催票率概念的是前台大政治系洪永泰教授,他試圖透過單一候選人得票數除以選舉人數得出百分比,轉換成這個候選人能夠激勵和催出多少選民出門投票的量化數據。2020年後使用這一概念的學者增多。筆者的相關研究也引入這一概念,並進行了詳細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參見《催票率:一個分析台灣地區選舉的新概念探討》《2024台灣選舉評析:以催票率為視角》)。

  催票率指的是在某一次選舉中相關政黨或候選人從全體合格選民中獲取選票和動員選票的能力,簡言之就是催出選票的能力。具體計算方式為:催票率等於所得票數除以選舉人數,代表各個政黨或相關候選人在每次選舉中能夠催出多少百分比的選民在選舉當天出來投給該政黨或候選人,即從全部有投票權的人中吸引民眾出來投票支持的能力。由於選舉人數存在一定變化,因此,催票率反映的是從變化中的全體選舉人數中獲取選票的能力。催票率作為分析框架的意義在於彌補得票率分析島內選舉時的不足,起到互補的作用,能夠更科學全面地展示選舉結果的整體面貌和真實變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