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肖武(中評社 海涵攝) |
中評社北京7月30日電(記者 海涵)中國記協7月29日下午在北京舉辦“新聞茶座”活動。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肖武圍繞“從涉藏白皮書看西藏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這一主題進行介紹,並與境內外記者及外國駐華使館新聞官進行交流。
肖武目前擔任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邊疆與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人權法學》副主編等職務。主要研究領域為邊疆與民族地區人權保障,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人權》等刊物發表十多篇學術論文,多次主持參與起草和西藏人權事業有關的白皮書,多次赴日內瓦參加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會議,並作大會和邊會發言。
在當天的“新聞茶座”中,肖武介紹,從1992年9月21號中國政府發布第一部涉藏白皮書——《西藏的主權歸屬與人權狀況》開始,到今年2月28號發布《新時代西藏人權事業的發展與進步》截止,中國在涉藏問題上先後發布17部白皮書,其中有專題性的、也有綜合性的。
他指出,這些白皮書發揮著多方面作用:一是宣介中國政府的人權政策和立場;二是展示中國在人權保障方面的成就與經驗;三是回應國際社會對中國人權狀況的關切。“白皮書不僅僅是一種政策宣示或成就展現,更是政府對保障人權的承諾和自我加壓。”肖武進一步解釋說,白皮書所記載的每一項人權保障成就都需經受各方審視和檢驗,一方面,白皮書發表後,很多人會據此進行核驗;另一方面,人權保障中有不可倒退原則,即人權保障只能越做越好,否則就是倒退。也因此,人們會通過白皮書審視人權保障有沒有做得更好。
肖武就中國的人權保障理念予以剖析,他認為,首先,中國的人權保障具有很強的政黨驅動性。這體現在中國政府在人權保障上並非是有限政府的角色,而是有為政府的角色。肖武以對口援藏舉例說明:在西藏人權事業發展過程中,對口援藏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從1994年中國中央政府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作出對口援藏決定以來,截止到今天,先後派出11批1.2萬多名援藏幹部去支援西藏的建設。在脫貧攻堅以來,17個援藏省市和中央相關企業已經投入了500多億資金,幫助西藏擺脫絕對貧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