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中評社資料圖) |
中評社北京7月28日電(記者 陳思遠)7月26日,台灣“大罷免”投票結果揭曉,24席中國國民黨立委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全數未通過。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此次失敗反映出民進黨背離主流民意、操弄政治分裂、一意孤行走台獨歧路的本質,其失敗是必然。未來民進黨或持續加劇政治惡鬥,最終恐遭民意再次懲罰。
劉相平,歷史學博士,現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台灣研究所所長,同時擔任海協會理事、國台辦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全國台灣研究會理事,江蘇省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會副會長、江蘇省台灣問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史研究中心理事。
劉相平認為,民進黨慘敗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結果,核心在於其長期背離台灣民意,尤其是賴清德當局延續並加劇了蔡英文總統時期積累的社會矛盾。“2016至2024年蔡英文總統執政期間,台灣各種社會矛盾已大量積累,民眾期待2024年能有所改變,但賴清德上台後不僅未順應民意調整方向,反而變本加厲。”他表示,賴清德對兩岸關係低位震蕩給台灣帶來的不安全感、不安定感視而不見,既不設法緩和,又一意孤行推行台獨路線,這種逆民意之舉注定失敗。
劉相平進一步分析,這次“大罷免”表面由公民團體發起,實則為民進黨當局操縱,民眾已識破這不只是權力鬥爭,更是“不支持台獨”與“支持台獨”力量的較量。經過多年兩岸關係震蕩及國際局勢演變,台灣民眾愈發珍視和平,渴望兩岸交流,但賴清德的520講話、“賴17條”、將漢族列為“其餘人”並宣稱要“除雜質”等行為,以及颱風後不救災反作秀、稱“鍛煉社會韌性”等罔顧民生的表現,引發包括原支持者在內的民眾強烈不滿,不支持台獨、希望兩岸和平的民意力量顯現。
此外,民進黨操縱“抗中仇中”情緒的圖謀失敗導致台灣民眾不願跟其指揮棒走。劉相平分析,民進黨在德國大運會上以違規“賀信賀電”碰瓷,試圖炒作“抗中仇中”情緒,不僅遭大陸堅決反制,也未獲台灣民眾支持;賴清德的“團結十講”分裂族群、違背常識,暴露其淺薄無知、剛愎自用的本質,導致個人形象受損,越來越多台灣民眾看透甚至看不起他,不想跟著他的指揮棒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