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特聘教授劉國深(資料圖) |
中評社北京7月28日電(記者 陳思遠)7月26日,台灣“大罷免”投票結果揭曉,24席中國國民黨立委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全數未通過。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特聘教授劉國深昨日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表示,此次結果凸顯台灣多數民眾對民進黨選輸就“翻桌子”的惡質作風強烈不滿,也折射出台灣社會“要安定、拼經濟、顧民生”的主流民意,以及對民進黨“拼獨裁、拼專制、搞對立、搞對抗”的抵制。
劉國深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學士、碩士、博士,現任廈門大學“閩江學者”特聘教授、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及“高端人才計畫”人選者,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兼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理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對於此次民進黨“大罷免、大失敗”的原因,劉國深指出,首先,多數台灣民眾不能接受民進黨選輸就“翻桌子”的惡質作風。這屆民意代表就職不滿一年就被提罷免,甚至有消息稱賴清德就職才兩天就有意推動罷免行動,此舉缺乏起碼的政治風度。其次,台灣多數民意不接受民進黨一手遮天的獨斷專行,希望保持對民進黨監督制衡的格局。第三,賴清德上台後的政策作為讓多數民眾感到失望,他近期的“罷免十講”才講到第四講,台灣輿論就罵聲四起,暴露出賴清德及其團隊能力不足、素質十分低下。
劉國深認為,民進黨的慘敗反映出台灣多數民眾“要安定、要發展、拼經濟、顧民生”的主流民意,以及多數人反對民進黨的“拼獨裁、拼專制、搞對立、搞對抗”的政策。
首輪投票慘敗對民進黨後續的政治策略和島內政治格局有何影響?劉國深分析,大罷免的慘敗勢必重挫民進黨的執政勢頭,8月23日的第二輪罷免行動可能發生骨牌效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賴清德提前“跛腳”,民進黨的掌控能力下降。但賴清德固執己見和好鬥的性格決定了他一定會利用執政權進一步打壓、迫害在野黨政治人物,也不排除他在兩岸關係領域進行挑釁,升高兩岸對抗,造成內部政治肅殺局面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