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評論通訊社總編輯、中評智庫基金會秘書長羅祥喜(中評社 盧哲攝) |
中評社香港7月27日電(記者 盧哲)由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主辦的“講客堂”第十三講、“兩岸客家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討會25日在香港大坑火龍文化館舉行。中國評論通訊社總編輯、中評智庫基金會秘書長羅祥喜在會上發言指出,香港不僅以其融匯中西的國際都會風采聞名於世,更因其溝通兩岸、融匯中華的深厚底蘊而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譜系中,客家文化是其中堅韌而璀璨的一脈。在台海局勢緊張、兩岸交流受阻的當下,香港憑藉其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舉世公認的制度優勢以及充滿活力的社會生態,在維繫和深化兩岸客家文化交流、增進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正發揮日趨重要的作用。
羅祥喜表示,客家人“四海為家,落地生根”的遷徙史詩,在香港這片濱海之地留下了濃墨重彩且生生不息的篇章。自宋元時期起,便有客家人南遷至此。清初“遷海復界”後,為恢復生產,清廷招墾,大量來自粵東、閩西、贛南的客家人響應號召,不畏艱險,篳路藍縷,大量遷入新界,開山墾荒,建立家園。元朗的十八鄉聯防體系、沙田氣勢恢宏的曾大屋、大埔林村的許願樹與天後宮、西貢星羅棋佈的客家村落,以及遍佈新界的圍村建築、林立的宗祠、代代相傳的鄉音,無不靜默而有力地訴說著香港與客家文化血脈相連的深厚根基。
羅祥喜說,我們今天的“講客堂”選在香港大坑火龍文化館舉行,更是有特別的意義。大坑原來是香港島的一個客家村落,19世紀中葉客家人遷居於此,將中原的舞火龍習俗帶入香港,迄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大坑舞火龍是客家移民文化在香港的本土化縮影。2007年大坑舞火龍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升為國家級非遺,成為香港客家文化的重要標誌。而火龍文化館的活化實踐證明:文化傳統要在現代社會存續,必須創造“可參與的儀式感”與“可轉化的文化資本”。這一案例為面臨衰微的民俗遺產提供了轉型範式——在守護文化基因的同時,將其轉化為驅動社區發展的鮮活力量。
羅祥喜提到,香港的客家發展史,本身就是一部跨越閩粵贛客家原鄉、連接海峽兩岸(特別是與粵東、閩西客家遷台歷史高度關聯)的壯闊遷徙史詩的生動縮影。香港的客家話(主要分佈於新界,有“本地”腔即圍頭腔與“惠州”腔等),儘管受到強勢粵語的深刻影響,但依然頑強地存活於特定社區、家庭和特定場合。其核心詞彙、基本語法結構、獨特的語音腔調,與粵東梅州、閩西龍岩、贛南贛州,以及台灣的“四縣腔”“海陸腔”等客家方言同根同源。香港相對寬鬆自由的語言環境,使得客家話得以在部分鄉村社區、社團活動、電台節目(如香港電台曾開辦的客語節目)以及民間文化團體中獲得一定程度的保存和延續,成為維繫兩岸客家人“鄉音共鳴”的重要紐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