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9日電/據新華社報導,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近年來,生態環境部門扎實推進生態保護與修復監管,積極開展生態文明示範創建。目前相關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下一步還將如何發力?
在生態環境部28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張玉軍介紹,生態環境部先後組織開展了7批生態文明示範創建工作,共命名了572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240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示範區的大氣和水環境質量普遍在省內名列前茅。將近一半的‘兩山’基地生態狀況達到‘優’級,生態‘家底’越來越厚。”張玉軍說,創建地區率先推動從能耗“雙控”逐步向碳排放“雙控”轉變。各地還依托生態優勢,探索把好生態變成“金飯碗”,顔值變價值,開展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生態金融等,拓寬“兩山”轉化路徑。
與此同時,生態環境部門持續開展生態狀況調查評估和生態保護與修復成效評價。目前已完成黃河流域、秦嶺地區、典型荒漠化地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地區、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縣域、全國海岸帶等重點區域專題評估,以及“十三五”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生態環境成效試點評估。正在開展第五次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對“十五五”山水工程布局提出優化建議。
張玉軍介紹,生態環境部門不斷深化生態保護與修復監管。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台建設,開展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人為活動常態化遙感監測,持續推進“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建立“監控發現—移交查處—督促整改—上報銷號”常態化、全鏈條監管工作機制。截至2024年底,全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采礦采砂(石)、工礦企業、核心區緩衝區違規水電和旅遊開發等重點問題已基本實現動態清零。
此外,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生態環境部進一步凝聚部門工作合力,發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畫(2023—2030年)》等,為統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供指引。積極引領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進程,推進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全球項目遴選工作,為推動實現“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目標貢獻中國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