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棣文2024年到新竹清華大學演講。(中評社 資料照) |
中評社台北7月31日電/前美國能源部長、1997年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Steven Chu)與前美國戰略司令部司令艾里斯(Jim Ellis)於30日在《外交事務》期刊共同發表文章,指出台灣高度依賴進口能源已構成嚴重國安風險,不僅可能削弱抗中能力,更可能危及美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競爭優勢。
艾里斯是胡佛研究所傑出客座研究員,在美國海軍服役39年,曾任美國戰略司令部指揮官,去年9月他曾率團訪台與賴清德會面。朱棣文現為史丹福大學教授,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曾在2009至2013年擔任美國能源部長。
綜合台媒報導,兩人在文中說,台灣今年5月完成無核化,如今98%能源是以石油、液化天然氣和煤炭形式進口。這種對進口能源的依賴很容易被中國大陸利用,解放軍及大陸海警經常演習封鎖台灣港口,阻擋輸送能源的油輪。這種情況不僅對台灣是災難,對美國也是。台灣供應美國幾乎所有高階晶片,美國人工智慧成敗直接取決於台灣。
文章指出,自2011年福島核災後,台灣陸續讓6座正常運作的核能機組停役,並中止2座新機組的建設計畫。目前台灣98%的能源仰賴進口,且面臨多重挑戰:半導體產業的高度用電需求、再生能源發展進度不如預期,以及天然氣儲量僅剩10天,遠低於日韓等鄰近國家的水準。
在能源轉型方面,台灣2024年的再生能源占比僅達12%,距離2025年20%的目標仍有顯著差距。轉型進度受阻的原因包括民間反對聲浪、土地使用限制及成本上漲等因素。此外,台灣電網結構脆弱,需依賴三條山區輸電線路進行調度,且備用容量長期低於10%,導致科技業經常面臨停電風險。
根據《天下雜誌》2024年的民調顯示,近7成民眾支持保留核電。然而,台灣因外交處境特殊,無法加入國際能源總署(IEA),難以獲得專業技術建議。朱棣文批評美國政府因惰性忽視台灣能源問題,指出美國能源資訊署(EIA)最近一次發表台灣能源報告已是9年前。
文章以德國為例,警示台灣過度依賴天然氣、過早放棄核能可能帶來的後果。作者建議美國應協助台灣提升能源韌性,包括針對重啟核二、核三廠、評估地震風險、解決燃料管理等問題進行對話。同時也建議台灣可考慮引進更安全的第四代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
朱棣文直言:“台灣民主的命運,可能取決於發電能力”。他強調,若能重啟核能發電,將能顯著增強台灣的防禦能力,這不僅關係到台灣的安全,也直接影響美國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