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清德出訪試圖過境美國本土被特朗普政府拒絕,引發國際輿論討論(網絡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7月31日電(評論員 郭至君)據英國《金融時報》與美國《華爾街日報》等外媒報導,原訂於8月出訪“邦交國”巴拉圭、瓜地馬拉與貝里斯的賴清德,計畫途經美國本土紐約、德州達拉斯等城市,但特朗普政府卻拒絕其過境美國本土,尤其是紐約一站。之後,台當局方面稱近期無出訪安排,並未正式確認行程。這一消息讓當前本就微妙的台海局勢又多了幾分揣測,我們認為,特朗普政府本次“打臉”台當局的背後是一場牽涉多重考量的地緣政治權衡,相關動向需得持續關注。
一、特朗普交易性特色彰顯 台灣是可被犧牲的籌碼
特朗普的交易性眾所周知,在政策實施時,他也絕對以美國本國利益至上,因此,他很善用其“交易的藝術”來權衡自身獲益和利弊。在涉及中美關係和美台互動方面,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在他的書《白宮回憶錄》中描述,特朗普最喜歡的比較是,指向自己的筆尖說“這是台灣”,然後指向橢圓形辦公室裡歷史悠久的堅硬辦公桌說“這是中國”。本次賴清德被特朗普政府拒絕過境美國本土一事背後展現的考量,就是特朗普交易性特色的充分彰顯。
當前中美之間正處於關稅談判的敏感階段,第三次中美高級別貿易談判並未有突破性進展。另外,從近期情勢來看,兩國正在積極籌備新的高峰會,並嘗試在經貿、軍事等方面達成降溫機制。在此背景下,讓賴清德在美國大城市,特別是紐約停留,一定會被中國視為對“一中原則”的挑釁,激化敏感時期的中美緊張。美方清楚知道中方在台灣問題上不可觸碰的底線,特朗普政府選擇在這一時間點“收緊”對台灣的非正式接觸,被部分觀察者視為“戰略冷卻”,是為了交換中國在其他領域的合作,一點也不意外。通過此事,我們可以清晰看到,在特朗普眼中,台灣無疑是可以隨時犧牲的籌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