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策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社評:從大罷免結果看台灣主流民意所向
http://www.crntt.tw   2025-07-28 00:08:40
投票結果映照出當前台灣社會對於政黨角色的重新定義與期待。
  中評社香港7月28日電(評論員 楊流昌)7月26日,台灣歷史上首次民意代表“大罷免”首輪投票塵埃落定,24席國民黨籍民意代表全數守位,這場由特定政治力量蓄意發起、高調推動的行動遭遇完敗。投票結果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當前台灣社會對於政黨角色的重新定義與期待。數字背後傳遞的資訊,值得執政者深深體悟,更應成為調整方向的契機。

  民意之聲清晰可聞。高投票率揭示出一個關鍵的“沉默多數”已經不願再保持沉默。他們的選擇,不是對在野黨的盲目背書,而是對當下執政路徑的質疑與修正要求。三重信息從票箱中浮現:其一,民眾厭倦了無休止的政治惡鬥與社會撕裂,對穩定與和諧的渴求超過派系纏鬥;其二,執政者將意識形態凌駕於民生福祉之上的傾向受到抵制,廣大民眾更關心新台幣升值如何衝擊出口、美國關稅威脅如何應對、自家農產受災後誰來切實援助;其三,將一切政治議題粗暴簡化為“抗中保台”的做法已顯疲態,本次“大罷免”的結果,即是被這種極端路線所綁架後廣大民眾的理性反彈。

  草莽心態的代價。這場罷免運動之所以最終失去人心,根源在於目的和手段都偏離了正軌。無實據的“抹紅”、街頭行動的失序與極端的對立製造,超越了理性社會溝通所能容忍的邊界。更令人憂心的是,當風災重創南台灣,果農面對傾倒的果樹發出“停電一周無人管,政客卻天天喊罷免”的悲鳴時,民眾看到的是治理重心的嚴重錯位——政治鬥爭思維蓋過了本應恪守的服務初心。當此之時,對島內已有多年執政經驗的民進黨而言,實需告別創立初期的草莽之氣,代之以歷史擔當者的高度展現長遠智慧。

  對台灣發展而言,真正的遠見在於腳踏實地服務民生,在大變局中守護民眾的飯碗和福祉,而非耽於政治清算與無休止的意識形態對立。民眾渴望的是經濟增長、安居樂業、社會和諧,而非在對抗中承受代價。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