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首艘完全自主設計的航母山東艦訪港(中評社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7月25日電(評論員 林艷)近日,有媒體報導指出,舷號“19”與“20”的兩艘航母中至少有一艘或採用核動力,並可能於2026年下水。這一消息,使得“中國航母”繼7月初山東艦編隊歷史性訪問香港後,再度被推至兩岸輿論的聚光燈下。不久前,中評社曾全方位報導了航母訪港的現場盛況。我們認為,“航母熱”不僅僅是一時現象,背後更蘊藏著一幅大國經略大洋、民族走向復興的宏闊藍圖,山東艦訪港正是觀察這幅藍圖的絕佳窗口,值得我們深入探討與思考。
第一,大國重器:彰顯自主創新的國防現代化成就。
航母被譽為世界工業的巔峰之作,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徵,也是大國標配。中國作為全球少數擁有兩艘或以上航母的國家之一,目前在航母數量和技術水平上已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甚至超越了一些老牌海軍強國。我們認為,山東艦訪港背後,折射出中國航母事業取得的三大亮點:
一是驚人的建造效率。中國海軍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內,推進並批量建造了航母與大型兩棲攻擊艦,創造了“下餃子”般的速度。從2012年遼寧艦服役到2022年福建艦下水,中國迅速進入“三航母時代”,新型艦艇列裝速度冠絕全球,堪稱海軍建設史上的奇蹟。
二是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中國並非孤立發展航母,而是同步推進航母編隊各型艦艇的協同發展,形成完整的遠洋作戰體系。其中,不僅山東艦和福建艦均由我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其配套編隊中的驅逐艦、護衛艦也實現跨越式發展。例如,此次訪港的延安艦,被譽為中國海軍噸位最大、技術最先進、綜合作戰能力最強的驅逐艦,已躋身全球世界最先進驅逐艦之列。若正在建造的第四艘航母如外界預測採用核動力技術,將標誌著中國航母技術進入全新階段。
三是實戰能力顯著提升,今天的中國海軍已經有能力走向深藍,並擁有豐富的遠洋實戰演訓經驗。如山東艦編隊在訪港前,剛剛完成了西太平洋的雙航母遠海實戰訓練,成功突破第二島鏈,展現了中國海軍從“近海防禦”向“遠海防衛”的戰略轉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航母建設始終堅持防禦性國防政策,堅持和平發展的“中國理念”。其快速發展既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發展利益,也為世界和平穩定注入正能量。這種發展模式,與某些國家追求軍事霸權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