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快評/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可在《中國評論》月刊6月號發表專文《論兩岸融合發展情感基礎:“首來族”台青實證分析》表示,台青的情感基礎具有三個特徵:對發展性與未來性的期待、對真實互動的渴望,以及對物質與精神獲得感的強烈需求。這些特徵通過來大陸之後的實踐得以具體展現,並以此強化了台青在大陸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張可對“首來族”台青的深度剖析,如同一面棱鏡,折射出台青登陸大陸背後複雜而真切的情感光譜——對發展的熱望、對真實互動的渴求、對物質與精神雙重獲得感的追尋。
台青的情感世界,是台灣島內認同政治、全球化張力與“厭世代”階層困境交織的產物。他們既受本土認同的深刻影響,又渴望突破島內僵化的階層天花板;既對大陸的崛起心存觀望,又在信息繭房中懷抱疏離。這種複雜性要求我們超越刻板印象,以細緻入微的視角去理解。
張可的研究揭示,台青並非鐵板一塊的“天然獨”,其情感底色正經歷從“悲情”向“榮耀”的微妙轉變,對發展成就的認同感在提升。他們登陸後最強烈的共鳴,往往源於大陸一線城市展現的“高度與速度”所激發的澎湃激情與希望感。這種基於親眼所見、親身所感的“發展共鳴”,是打破隔閡、建立信任的珍貴起點。
台青“首來族”的登陸,是跨越海峽的探索,更是心靈相向的旅程。張可的研究警示我們,僅靠物質利好難以贏得真心。唯有深刻理解其情感脈絡,以發展的階梯承載其夢想,以真實的互動觸動其心靈,以真誠的尊重贏得其認同,方能在兩岸青年間架起堅不可摧的情感之橋。 |